最火回溯食品包装的材料和形状橱柜水槽果脯蜜饯工具箱塑料拖链干洗机OrE
回溯食品包装的材料和形状
TE 包装 (Tamper Evident)
影响20 世纪后半期包装变化的最大事件是1982 年发生七人死亡事件。那是由于药物Tytenol混入了氰酸毒物而引发的。以美国芝加哥发生的这一死亡事件为起端,导致了大规模回收发往市场和已经进入消费者手中的制品与修改当时现行的包装法规等市场措施及行政举措。由此引出了密封防伪(Tamper Evident,TE)的有安全功能的包装物,虽然这种技术在120 年前就已经登陆市场,但是为确保药物的安全性的有关包装的法律在1982 年以前是没有的。
在此事件发生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制定了所有市售药物负有TE 包装义务的法令。受法令规定的影响,如下的11 种包装方式先后陆续在市场亮相:薄膜贴膜、泡罩如果触及最大行程的限制开关时型包装、条带包装和波纹状包装、金属箔、发泡包装、纸和塑料袋以及瓶容器的内部封条。
聚酯的密封性
《现代包装》杂志1955 年7 月向读者介绍了聚酯薄膜。但那时这种强度非常高的塑料材料已作为包装材料广泛使用了。尽管当时聚酯薄膜的生产成本极高,但由于其优异的耐久性和透明性在包装材料市场上战胜了赛璐玢(亦叫玻璃纸)材料,由它取而代之。而且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大量使用以后,其市场价格也下降了。只是聚酯薄膜还存在密封性的问题:在封条熔接中“过分固化”是症结所在。为此出现了使用苯甲醇(Benzyl Al-cohol)的新方法。苯甲醇在加热密封时可使聚酯薄膜软化而完成密封过程。但是,在采用高速运转的机械时,这种方法需要保持400°F以上的适当温度才能使用。1956 年FDA 正式批准在食品和药品包装中采用这种方法。
聚乙烯材料出现
1933 年登场的聚乙烯包装材料是当今世界最经常使用的塑料包装材料之一,其中在饮料包装中应用最广泛。之后,为了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通过应用多层复合技术开发成功了保持商品新鲜度和防止有害物侵入产品的阻隔性的方法。然后,补充如乙烯氯乙烯醇(EVOH)之类材料的共挤技术通过改变各复合层厚度的方法,促进了阻隔性包装的进一步高效率化,降低了生产成本。
拉链密封包装 (Eipper Closure)
从1954 年使用在笔盒上登场的拉链,目前已经成为对包装业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项革新技术。其主要便可使油源的额定流量减少到最大流量的!下降能耗产品是1968 年出现在市场上的商品Ziploc?包装。1968 年,适于成形/充填/密封流水线使用的附带拉链结构的薄膜滚筒卷材登场,然后又历经了各种技术革新,最终新型拉链式新型包装在市场上登场。
由低温下可以密封的这一特点使新拉链包装形式产品的生产量得到迅速提高。之后又开发了生物分解性拉链和包装袋用的SliderTM 拉链等新品。这些新产品现在作为重大的革新,使用在软包装灭菌食品中。
可呼吸薄膜
在上世纪90 年代前期,用于食品服务业界预先分切蒿苣的高氧透过率的呼吸薄膜(Breathablefilms),在食品零售店广为销售。这种呼吸薄膜在90 年代中期达到超记录的80%-90%的年成长率。
美国的道化学(长乐DowChemical)公司生产的AffinityTM 聚烯烃聚全薄膜材料和菲利浦化学(PhillipsChemical)公司开发生产的K-Resin?薄膜材料是按用户要求制作的,由于其高透过氧气特性,使得透明的蒿苣包装能以经济的价格提供给市场。而且随着消费者对预先分切蔬菜优点认识的提高和包装技术的发展,在1998 年,用呼吸薄膜的分切蔬菜包装由货架期1 周延长到17天,取得了成功和良好的市场成绩。
全息照相技术
虽然现在全息照相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广泛利用,但是用得最好的还首推密封防伪等安全性目的,其技术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 年代。但当时的光源只是单一光源,到了上世纪60 年代激光技术一经开发,其很快应用到全息照相技术皮具加工上来,成为上世纪80 年代利用在包装和感压式商标标签方面的、极为通用盛行的技术。闪烁着辉煌耀眼的立体棱镜式的彩虹样鲜届时艳美丽的全息照相技术在馈赠礼品用包装、葡萄酒标签和化妆品等食用化工产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蒸镀金属箔的聚酯
在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市场上开始出现蒸镀金属箔的聚酯材料。应用真空蒸镀法产生的有金属箔片的复合材料一方面具有常用材料到丝绸样的质感,另一方面还兼备了必要的阻隔性和功能性。这不仅简单地提高了商品的外观形象,而且还强化了对氧气、水分和光等的阻隔性,使油炸土豆片和糖果类等各种食品的货架期大大延长。
运用过氧化氢的无菌灌装得到认可
1981 年1 月,FDA 作出引发液体制品包装革命的新决定:批准利乐(Tetra Pak)公司提出的申请,允许对各种包装材料使用过氧化氢进行杀菌处理。之后,OceanSpray 公司、可口可乐公司、Borden 公司和General Food 公司等几家大型而又有实力的食品生产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用多层无菌硬纸盒包装的果汁及其他饮料产品。最初是容积为200-250ml 左右的方形纸盒,并外附带有麦管形吸管。然后在大小和形状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无菌灌装技术本身早已在1963年瑞典开发成功和使用。
收缩包装
上世纪80 年代,日本开发了收缩性标签技术,并利用在密封防伪包装及可将数种商品集束成一体的包装技术中真空箱,开创了色彩丰富华丽包装形式的新的历史一页。
1997 年Dean Food 公司在市场推出了瓶装牛奶ChugTM 系列制品,这才正式全面地在市场刮起了一阵采用收缩标签的风潮。使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的包装瓶附有纵沟盖的四种牛奶包装,配合全面采用胶版印刷聚氯乙烯(PVC)薄膜收缩标签的这种产品,市场销量飞速增长。此后,饮料水和果汁类产品等各种制品均采用了在多种形状的容器包装上贴以色彩丰富华丽印刷的收缩标签;粉末形混合物、沙司、色拉调味汁、糖果、快餐食品和油等产品紧随其后,到2002年9 月几乎所有的食品新产品全都采用收缩标签包装这种包装形式。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收缩标签在市场上以年15%的速度增长着,使得树脂公司、薄膜公司及制瓶公司效益大增。为复杂形状的容器配备相适用收缩标签的聚氯乙烯生产公司继而研究开发了收缩率为65%的薄膜材料,但存在的问题是与PVC 与PET 和OPP(双轴拉伸聚丙烯)等材料相比,环境的适合性差,即便是与PETG 的收缩性大致相同、回收循环性也高,但是它的成本费用较高。
热间灌装用PET 广口瓶
热间灌装用塑料瓶是1998 年3 月Tree Top 公司为适应198°F 处理的苹果汁的需要,最先采用48 盎司PET 瓶的。这种瓶是通过挤出延伸吹塑成型法制成的单层的广口瓶。五角形的瓶肩部分是为了防止在冷却和加盖后产生椭圆形变形而设计的结构。作为设计上的一个考虑是附带有把手部分,在防止内容物容器飞溅出来的同时,也有防止在灌装、冷却以后由于真空而产生的变形问题。由于重量轻和不易破碎,因此提高了它在热间灌装过程中的PET 瓶的优越性。
回收利用
上世纪80 年代后半期,由于对包装垃圾和节约资源等问题的考虑,出现了回收利用包装材料的新动向。1988 年,塑料制品协会团体导入了树脂标准以后,由消费者回收塑料的回收利用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运行。这一回收利用系统将包装用塑料分为PETE、HDPE、PVC、PP、PS 等六种树脂,第七种为其他类,是为适应美国的每个州的不同专设的一个类别。从1995 年1 月到现在,美国的39 个州分别采用了16 盎司以上的塑料瓶和8 盎司以上的硬塑料容器的ID 标准。
氧吸收剂
日本是1977 然后直观地作出评价年开始使用氧气吸收剂的。在美国,1984 年通用食品(GeneralFoods)公司在三菱气体化学公司的技术基础上,将氧气吸收系统转变为保鲜系统(Fresh Lock System),开始应用于焙烤咖啡中。虽然,当初的氧气吸收剂是另用小袋包装的,但是此种包装的安全性不好。为了提高其安全性,各国正继续探求开发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后半期,市场出了可延长Ready-To-Eat 的货架期的MA(传统打样改良和控制包装内气体)包装新形式,这种技术使用了吸收氧气的PE 薄膜。阻氧性塑料容器用PE 吸氧薄膜阻隔后,可减少容器中的残存氧气量,由此防止食品变色和发生异臭。
UPC,EAS 及RFID
经过长年的议论,最后于1973 年4 月由10 个框架文字组成的统一商品标准“U-niformProduct Code”得到通过认可。随着标准的批准,零售商店,特别是超级市场立即使用了条形码标记。“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系统已有20 年的使用历史,目前使用的比之更小的标签是“Radio F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标签,虽然其历史可以回溯到上世纪40年代后半期,但是直到目前才开始正式应用。 (下)
转载自:中国食品报 作者:盛国华 译
儿童鼻窦炎怎么治疗
小孩感冒流鼻涕吃什么药好
儿童鼻窦炎能自愈吗
儿童中耳炎耳朵疼吃什么药